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医院 > 人物洪洞师村村医张俊海夫妇悬壶济世被 >
人物洪洞师村村医张俊海夫妇悬壶济世被
用爱护佑乡亲们的健康
——记洪洞县师村村医张俊海夫妇
弹指一挥间,当年回村行医的毛头小伙儿和青涩姑娘,已蜕变成悬壶济世、急人所难的全科村医。22年来,他们无怨无悔地为乡亲们的健康奔忙着,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乡村医生的大爱仁心。他们就是洪洞县师村的村医张俊海和王平夫妇。
5月27日上午,带着好奇与追问,记者走进了张俊海夫妇工作、生活的地方,解密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扎根乡村22年,又是如何走上村医这条道路的……
卫生室里,一位身高一米五、容貌端庄、着一身白大褂的中年妇女正手拿医疗器械、药品转前转后地忙碌着,她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一位主人公王平。而在隔壁治疗室的病床上躺着一位五十几岁的男子,患重感冒的张俊海正忙着给他输液。看着他们夫妻忙于工作,记者不忍打扰,于是退到卫生室外面静静地等候着。
前来看病的村民络绎不绝。记者和在外面等待治疗的村民们闲聊起来。谈话中,70多岁的申大爷一个劲儿地夸张俊海两口子人好、心好、医术好,说王平是他小孙子的救命恩人。原来,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家2岁多的小孙子高烧不退,甚至一度昏迷。情急之下,他给村卫生室打了个电话。恰逢张俊海外出未归,接电话的是王平。王平听出了申大爷的焦急,不一会儿工夫便冒着鹅毛大雪、挺着孕肚来到了申大爷家中。来不及掸掉身上的雪,王平就忙着一边问孩子的情况一边为孩子做检查。她告诉申大爷,孩子上呼吸道已经感染,并伴有呕吐、咳嗽、发热,体温高达40℃左右,初步诊断为小儿支气管肺炎,需要立即输液。可是,孩子还小只能在头皮上扎针,而她刚开始工作,还没有相关经验。顾不了太多,王平也只能硬着头皮为孩子小心翼翼地扎起针来。不知是心意诚还是技术好,王平顺利为孩子输完了液,在叮嘱申大爷注意事项后,才放心返回家中。
此时,另一位村民上前插话道,张俊海两口子是他家健康的守护神。他的父亲今年七十多岁高龄,三年前上坡干活时跌断了股骨,行动不便,而忙于生计的他顾不上照看老人,只好为老人配备了一部手机。每次老人身体出现不适就给张俊海打电话,张俊海都会及时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诊断。有时老人的手机停机联系不上,他就隔几天定时上门送药看病,风雨无阻。这位村民一脸感激,说张俊海就像自己的亲哥哥、父亲的亲儿子。
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时分,卫生室的村民渐渐离去,张俊海顾不上吃一口饭,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嘴里连说抱歉。在采访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了张俊海夫妇22年从医道路的艰辛与他们护佑乡亲健康的坚定信念。
张俊海是土生土长的师村人,小时候,他住的地方方圆几十里都没有卫生站,村民看病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到镇卫生院去看病,小病还好,如果有急病、大病,可就麻烦了。有一次,村里有位得急症的老人因医院的路上停止了心跳。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张俊海,自此他心里埋下了要当医生的种子。
年,张俊海从洪洞卫校毕业,为了拥有更专业的技术,医院进修了两年,之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个乡村医生。他和同样是医生的妻子王平在自家一间房子里开起了卫生室,那时他们没有什么经验,但十八般武艺都要学,都要会。看病、抓药、打针,中医、西医,甚至农村妇女生小孩去接生,他们都硬着头皮干下来了。为了让乡亲们看病难的悲剧不再上演,为了回报乡亲们对他们的信任,他们一干就是22年。
随着上门看病的患者越来越来多,张俊海深感自己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群众需求。在年中华中医药“春播行动”——中药透皮技术开展的特训班学习中,张俊海硬是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儿,取得了结业证书。这一技术让张俊海的医术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他在小儿发热、咳嗽、哮喘、腹泻、妇科、颈肩腰腿痛、老年病、溃疡中运用中药透皮技术,为更多村民减除了病痛。
谈起22年来乡村行医的最大收获,张俊海说,他和妻子学会了用一颗炽热的爱心和高超的医术护佑村民的健康,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记者李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