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医院 > 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 >
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
导读:宣白承气汤,来源:《温病条辨》卷二。功效清肺定喘,泻热通便。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系常见病,如肺源性心脏病、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脓疡以及肺热便秘等病症。
方歌宣白承气生石膏,大黄蒌壳杏仁敲,除痰泻热兼医喘,黄降辛开力最豪。
组成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瓜蒌皮一钱五分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功效清肺定喘,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大便闭结,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证属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肺气不降者。喘咳痰嗽为必有之症。
方解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原文说:“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本方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脏腑合治”的代表方剂。其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特色突出。直至今日在肺系疾病急性期治疗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本方去白虎、承气二方之意而变其制。吴鞠通曰:“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
此为温邪上受,由上焦顺传中焦,肺与大肠同病而设。肺与大肠为表里。温邪犯肺,气失宣降,肺津不布则痰涎壅滞,痰壅气逆则喘促不宁;脏病及腑,阳明热结则大便秘结;肺有痰热,故右脉实大。
此证虽以便秘为主,因其兼见痰喘,说明并非单纯腑实而是肺失宣降引起腑气不通,投以一般寒下方药显与病机不符。唯宜上宣肺气,下通地道,脏腑并调,于证始惬。本方以石膏清泄肺热,瓜蒌壳降火涤痰,二药去热痰壅滞。杏仁宣降肺气,气得宣降则津随气布而不凝聚为痰,津随气下则肠道不燥肺气不逆而喘促可平,腑气顺降而大便自通。复用大黄泻热通便,共呈宣肺通腑之法。此方瓜蒌壳、杏仁虽然重在宜降肺气,但因通过宣降肺气有助于腑气通调,治上即可治下;大黄虽然重在泻热通便,但因通过泻下亦有助于肺气下行,治下即可治上,反映了脏腑合治的配方法度。
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蒌皮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痰热得清,咳喘可止。所以本方为通降腑气、清宣肺热、上下合治之剂。凡出现高热喘嗽,舌红苔黄,脉实数有力,证属痰热蕴肺、腑气不通的患者,均可用宣白承气汤原方或加减化裁治疗。
凡是肺系疾病有喘息者,均可用其平喘,运用时不应局限于腑有热结的病机,只要大便不溏泻即可。本方还用于治疗一些肺系疾病危急重症,如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尤为常见,以咳、喘、痰、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有腹胀、便秘、舌苔厚腻。
加减用药
如发热较高,重用石膏,加黄芩;咳嗽,加前胡、桔梗、枇杷叶;喘甚,加麻黄、苏子、桑白皮;痰多,加桑白皮、浙贝母、葶苈子等。
禁忌寒实便秘禁用。
医案精选
肺炎王某,男,45岁。年6月来诊。
5天前因发热、咳嗽,在他处诊治,曾注射柴胡等药,发热略退,旋刻回升。3天前感胸闷胸痛,X线见两肺有致密片状阴影,边缘不清。西医诊断为肺炎,注射青霉素等药,效果不明显,遂来我处求治。患者发热(39.5℃),汗出,口渴,咳嗽喘息,咳痰黄稠量多,胸闷不舒,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腹部微胀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脉症合参,属痰热壅肺,热结大肠。治当宣肺化痰,攻下热结。方用宣白承气汤化裁。
处方:瓜蒌皮10g,大黄、葶苈子各9g,杏仁、瓜蒌仁、桑白皮、黄芩各12g,石膏30g,川贝6g。1剂。
二诊:服药1剂后,自诉大便3次,口渴减轻,咳喘亦减。药既见效,守方大黄减半,继服1剂。
三诊:发热大减(37.5℃),咳嗽咳痰已微,口稍干,纳食不香,舌红、苔黄白而薄,脉滑而细。治宜清肃肺气,佐以和胃。
处方:瓜蒌仁、桑皮、谷芽、山药各12g,芦根15g,杏仁10g,半夏9g,川贝9g,甘草3g。又服2剂药后,诸症悉平。X线检查:两肺无异常发现,临床告愈。
心衰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白某某,女,71岁。因咳嗽发热,不能平卧,浮肿1月余,于年3月来诊。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心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经强心、利尿、降压、抗感染及对症处理4天后,心衰纠正,水肿消退,但依然端坐不能平卧,咳痰不爽,口渴不欲多饮,上腹胀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有剥脱,脉沉实。治用宣肺化痰、润燥通腑之剂。
处方:生大黄(后下)5g,玄明粉(冲)、桔梗各6g,杏仁12g,瓜蒌皮、仁、天花粉各15g,甘草5g,芦根30g,枳壳、麦冬各9g。
二诊:服药1剂,当日排稀水便4次,气味臭秽异常,腹胀腹痛稍减,半卧位,呼吸较前顺畅,仍口干。再予原方1剂。
三诊:服后口干欲饮,呼吸不畅,半卧位,舌质红,苔剥脱,脉沉实。恐久病体虚,过下伤正。原方去攻逐之大黄、玄明粉,加火麻仁15g润下。是夜9时许,肠鸣漉漉,矢气频频,排出鸽卵大燥屎数枚,顿觉腹中安和,呼吸顺畅,当夜即可平卧。改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方数剂,令大便通顺,数日后病愈。
乙脑合并支气管哮喘
王某,男,6岁。年7月来诊。哮喘三载,每发于小暑大伏之间,今则宿疾甫作4日,昨午骤然发热,无汗,头痛,入暮即嗜睡,今日依然身热不退,入院后西医诊断为:①乙脑,②支气管哮喘;作对症治疗。
刻诊:壮热(体温39.50℃),项强,面赤,神昏不识人,烦躁不安,惊搐,哮喘气促仍盛,腹微满,起病后未大便,小溲深黄。脉象滑疾,一息七八至,舌红、苔底白中心黄厚腻。
证属暑温,邪在太阴阳明之分,肺气闭于先,胃家实于后也。宣白承气汤主之,新加香薷饮亦主之。
处方:香薷、杏仁(打碎)、川贝、大黄(后下)各6g,葛根、银花、连翘、瓜蒌皮、钩藤各.10g,生石膏60g,竹叶30片。2剂,水煎,分四服,每6小时鼻饲1次。
复诊:药后大便二行,身热稍退(体温39℃),腹满亦消,哮喘之势渐衰,惟仍昏神惊搐、项强,是肺胃之闭已开而手足厥阴经之邪未外达。前方去香薷、葛根、瓜蒌皮,加川雅连3g,陈胆星3g,黛蛤散10g(布包)、炙地龙10g,大黄减为3g。2剂,服法同前。
三诊:今日未大便,身热又退其半(体温37.9℃),目已张,能饮水,哮喘迭减,惊搐停止。上方续服1剂。四诊时体温巳降至37.5℃,哮喘亦减十八,能进食,舌偏红、苔白面黄,用竹叶石膏汤合清络饮出入调治而愈,无后遗症。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