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医院 > 儿童健康与家庭行为01 >
儿童健康与家庭行为01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存有为数不少的治疗药品和保健药品,利用一知半解的医疗保健知识给孩子用药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称之为“家庭行为”,这些行为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影响巨大,安全隐患也比较多。一木先生利用《健康之路》这个栏目,从今天开始不定期编辑《儿童健康与家庭行为》专栏,今天的专栏讲了4个涉及儿童疾病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特别提示:
本专栏的所有资料均来自《中国健康教育》网站和《健康报》网站。
一、孩子发热送医前家庭处理的8个要点
入冬以来,医院人满为患,其中很多患儿是因感冒发烧来就诊的。在此之前,我们请专家介绍过,家长不要一见到孩子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也不要请求医生开抗生素和要求打点滴。今天,我们再请专家给您说说,如果孩子发烧应该使用哪些退药,
除了用药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有助于退烧。
发热是小儿科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由多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一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很紧张,医院。这是不可取的。多数情况下,家长应该在家对孩子进行观察护理,并进行适当处理。这样既可有效缓解症状,医院引起交叉感染。当然,对于高热不退的孩医院诊治。1、体温超过38.5℃应该及时降温 一般来说,孩子体温超过38.5℃,或有过高热惊厥病史的孩子体温超过38℃,就应该及时进行降温处理。针对发热,降温处理只是单纯对症处理,以便达到体温暂时恢复正常的目的。但是孩子还会反复发热,因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还没有去除,因此还应该寻找发热的原因。只有采取对因治疗,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退热主要有两类办法,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这两种方法应同时使用。小儿常用的退烧药物包括布洛芬类,如美林;对乙酰氨基酚类,如泰诺;阿司匹林类,如巴米尔等。由于退热药的药效时间有限,因此应每3~4小时用一次药。有些药物的作用时间会长一些,应遵医嘱用药。
2、别用成人的退热药
药物的使用剂量一定要按照孩子的体重来确定。家长应该按医嘱给孩子用药,小儿退热药的药品说明书上也会标明不同年龄或不同体重儿童的用药剂量,家长可以参考。另外,使用了退热药后一定要让孩子多喝水。清热解毒的中药也可以起到辅助退热治疗的作用,要尽量选择口服的中药。 一般退热药品不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但因为是用在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身上,所以应格外小心。不要给孩子用成人的退热药品,因为成人的药物没有标注孩子的用药剂量,而且还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复方氨基比林会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安乃近有肾毒性,还会导致胃肠道出血、严重皮疹等。3、每隔10-15分钟测一次体温 在我们诊治病儿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给孩子一试表,就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到了40℃。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一定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发烧了,也没有随时给孩子测体温。因为孩子的发热是有一个过程的,都是从低到高慢慢上升,不会一下子就烧到40℃。因此,家长一定要密切观察出现发热症状的孩子,每隔10-15分钟就应该试一次体温表,随时掌握孩子体温动态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掌握孩子发热的时间规律
孩子感冒发热一般在凌晨最严重,要及时发现体温升高的关键时间,立即进行退热处理。5、病毒感染不必用抗生素 孩子发热了,除了要在家紧急处理之外,家医院检查一下末梢血常规,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进一步治疗计划。如果只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就不应该使用抗生素。 在冬季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的规律和特点都很明显:孩子的发热可能会持续3-5天,吃了退热药可以退热,但过3~6个小时会反复。6、发热伴有其它症状要及时就医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在发热的同时还伴有其他不适,如剧烈咳嗽、严重腹泻、腹痛等,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很多疾病早期的症状就是发热,家长不好判断是否存在其他问题。如果是家中的新生儿发热,一定要带孩子尽快就医。7、低热高热如何分 一般正常小儿的体温为36~37.5℃,超过37.5℃就是发热。37~38℃之间为低热,38~39℃为中等热,39℃以上为高热。 8、注意高热惊厥 有些孩子在发热到了38℃之后会出现抽搐,这就是高热惊厥。在5岁以下的小儿中高热惊厥的发病率为2%~5%。 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与年龄、发热及遗传等因素相关。高热惊厥首发年龄多见于6个月至3岁之间,这与小儿脑发育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如果高热惊厥在孩子6个月内或6岁以上还发作则预后不良,有可能转变为癫痫。惊厥多在发热初期体温骤升、体温往往高于39℃时发生,但如果体温不甚高(低于38℃)就发生惊厥的患儿,以后复发的危险会大大增加。高热惊厥患儿的家族中存在惊厥病人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双亲有高热惊厥或其他形式惊厥病史者,其子女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家长应尽量保持镇定,要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以免发生窒息;要及时准确地测量体温和记录发作持续时间,以方便医生正确评估病情。高热惊厥多数发作时间短暂,若出现惊厥医院抢救。约三分之一的高热惊厥有复发的可能,因此预防复发显得尤为重要。曾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儿童家中应常备冰袋和退热药,一旦出现发热应及时降温,必要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抗惊厥治疗。
二、儿童雾化治疗的注意事项(病案方式介绍)
孩子感冒咳嗽一直不好,有医生会建议家长进行雾化治疗,对于雾化治疗,不少家长都存在着这样的疑惑,雾化治疗能够根治咳嗽吗?孩子抗拒雾化治疗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接着往下看吧。
明明的体质不怎么好,稍微一受凉就感冒咳个不停,有时咳嗽厉害的时候,医生会建议给他做个雾化吸入治疗,说雾化吸入治疗药物能直达局部,用量较小、奏效较快。但明明的爸爸妈妈有时却还是会对这种治疗存有顾虑:老是用雾化,会不会对雾化产生依赖?雾化治疗有没有什么时间或次数的限制?是不是所有呼吸道疾病都可以用雾化吸入治疗呢?
雾化治疗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常见方法,随着雾化治疗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长心中也有疑虑:是不是所有的呼吸道疾病都可以用雾化进行治疗?长期雾化治疗,会不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雾化吸入有没有时间或次数的限制?雾化吸入治疗需要注意些什么?
小儿由于上呼吸道等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力和抵抗力较低,再加上天气变化及病毒感染时,就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并导致粘膜肿胀、粘液阻塞呼吸道而加重病情,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等情况。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使药物沉淀于呼吸道,与口服用药相比,雾化吸入治疗在减少用药剂量的同时使药物直接抵达患处,降低了药物全身副作用,且疗效显著,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很多呼吸道疾病,例如哮喘、急性喉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喘息、早产儿慢性肺疾病、急慢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其他气道炎症类疾病。在治疗的时候,一般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治疗目的,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雾化时,医院请教专业的医生,而尽量不要自己随意配置,在家雾化效果不好时,医院复查。
雾化吸入常用的是吸入性激素,因此有些家长就担心雾化是否会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其实这也是不用太过于担心,因为患儿吸入的激素只是作用于局部,吸入的量很少,即使很少量经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也会很快被代谢分解掉,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患儿吸入的剂量和疗程也应该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已达到最好的临床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少数患儿使用治疗药物时间过长后,可能会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也是不必太过于担心,平时用药后注意用清水漱口即可减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雾化前的准备:需要适中的温度和湿度,气雾温度太低时容易引起气管收缩痉挛而加重患儿雾化刺激。对于痰多者,应先吸痰再雾化,有鼻腔分泌物者,可以应先鼻腔冲洗再雾化。
雾化时的注意:在体位的选择上,由于卧位时肺活量、潮气量较低,吸入时容易出现烦躁、气促等现象,所以婴幼儿雾化吸入时,选择半坐位或坐位为宜,年长儿教他们学会深长缓慢的呼吸来增大胸廓活动度,提高肺活量。在雾化的时间上,每次雾化的时间以5-15分钟为宜,间隔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在雾化器的选择上,不同年龄的患儿可选择不同的雾化器,一般年长儿比较配合,可选用口含器,而对于年幼患儿,则需选择面罩。由于雾化过程中药物可能会引起局部刺激,所以当发现患儿雾化过程中出现有频繁咳嗽、气促等症状时,应立即暂停吸入进行观察,待缓解后评估是否适合继续雾化治疗。另外,孩子在雾化时如果哭闹不止,也会影响到吸入而影响治疗效果,对于这类患儿,可选择在睡眠后给予雾化吸入治疗。还有要注意的是,雾化的气雾不要对着眼睛,避免对眼睛的刺激。
雾化后的处理:雾化后痰液被稀释,通过拍背等外力作用,可使粘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所以雾化结束后,家长可以给孩子拍拍后背,拍背时五指并拢成空心状,由上而下、由外向内有节律地轻轻拍拍,同时,雾化后要注意漱口和用清水擦拭口鼻外部,以减少残余药物的副作用。
三、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很多家长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动。多动症儿童从活动量上较正常儿童显著增加,多动表现唐突、不分场合,且行为常伴有冲动性和破坏性,令人讨厌。因而家长要正确分辨正常儿童和多动症儿童,有疑似症状应找专业儿童保健医生就诊。
1、五大特征警惕儿童多动症
(1)注意障碍:患儿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该年龄和智商的相应水平,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听不全,以至于做作业经常出现遗漏、倒置或错误。对家长吩咐的事也常丢三落四,不能按要求去完成,或半途而废。轻度注意障碍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集中注意力,如看电视、玩电游等,严重注意障碍时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2)活动过多:患儿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加,在需要自我约束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过分的不安宁和小动作多,如来回奔跑;在教室内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左顾右盼,招惹别人;多嘴多舌,过度喧闹;喜欢玩危险的游戏;常常丢失东西等。
(3)冲动性:患儿情绪不稳定而波动大,易激惹冲动,易过度兴奋,易受外界影响,且易受挫折。每当玩得高兴时,大喊大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而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易激怒好发脾气。故此类患儿在与小朋友玩耍时,开始表现高兴、欢快,稍不如意,则马上翻脸。行为唐突、冒失,不计后果,经常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事后也不会吸取教训。
(4)学习困难:多动症患儿常学习成绩低下,与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有关,因而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一知半解,学习起来十分费力。也有部分是因为智力偏低,理解力和领悟力下降,言语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认知功能缺陷等原因造成。
(5)精神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半数多动症患儿可出现精细协调动作笨拙,如翻手、对指运动不灵,系鞋带、扣纽扣不灵便等,也可伴有视—运动障碍、空间位置感觉障碍、左右分辨不能、视—听转换困难等。
2、多动症可采用行为和认知治疗
对儿童多动症,多采用行为和认知治疗。医生会针对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多动、易激惹、自尊心不足等特点制定治疗计划。从简单、容易开始,一步步慢慢进行,发现优点及时加以表扬,逐渐提高自信心。对于打架、伤人等攻击行为,以及毁物等破坏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严厉制止,不可袒护。
目前对学龄前患儿不主张使用药物治疗,仅在患儿有严重多动症状时,才给予药物治疗。但考虑到要帮助患儿集中注意力学习,临床上也常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匹莫林和咖啡因等,需要在医生严格指导下应用,同时要注意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四、孩子扁桃体反复发炎,切还是不切?(病案方式介绍)
1、病案简介 (1)6岁的孩子强强,最近两年来只要稍微一受凉,扁桃体就发炎,每次都要打上三五天针才能复原。父母带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通过详细检查,判断孩子的扁桃体、腺样体炎性增生,已经堵塞了大半个气管,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呼吸和睡眠,医生建议手术切除。 这一下可炸开了锅。陪同强强看病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立刻跳起脚来反对:“孩子这么小,怎么能轻易挨一刀呢?”“扁桃体是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怎么能随便切了呢?”不由分说便带着孩子回了家。 寒假时,强强的父母谎称带孩子去海南旅游,医院。手术后一周,强强即痊愈回家。术后,眼瞅着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睡觉不打呼噜了,吃饭也不用追着喂,医院,老人们这才信服。
(2)7岁的男孩东东,最近3年来扁桃体动不动就发炎,医院打针消炎。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月有20天都在打针。几年下来,孩子的医药费用去了10多万元,一家人几乎都要因此崩溃了。他们下定决心,让孩子做扁桃体切除术。术后,东医院。 但有时也会有这样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扁桃体有点肿大,或偶尔发生急性扁桃体炎,就要求医生进行手术摘除。 看来,扁桃体到底切不切,父母真的好纠结。2、医患对话 ※患者:扁桃体到底是个什么器官?有什么作用? ※医生:咽部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共同构成了咽淋巴环,包括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等。我们老百姓常说的扁桃体即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而咽扁桃体即我们常说的腺样体,位于鼻咽部。咽淋巴环位于呼吸和进食共同的通道内,对吸入或食入抗原的侵袭首当其冲发起攻击,因而被认为是抵御外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腭扁桃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对付侵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微生物,故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不过扁桃体自身也易遭受病菌的侵袭,当机体因过度疲劳、受凉等原因而使抵抗力下降,上皮防御机能减弱,腺体分泌机能降低时,扁桃体就会遭受细菌感染而发炎。 ※患者:扁桃体反复发炎会有哪些危害? ※医生:扁桃体和腺样体炎性肥大、过度增生后,孩子呼吸受阻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因此难以进入深睡眠状态,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影响生长发育;白天昏昏沉沉,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大脑长期缺氧,还直接影响孩子智力发育,甚至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等。 扁桃体、腺样体长期肥大,还会压迫咽鼓管咽口,引起积液型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这也是许多孩子反应慢、对大人的召唤置之不理的原因。这样的孩子与外界的交流、语言发育也会差一些,并显得迟钝。 扁桃体炎性肥大的孩子还可能出现愚形面容,即鼻梁塌陷、两眼距离增宽、流口水等,这是因为呼吸困难后很自然地张口使劲呼吸,长期如此即可形成上颌牙齿拱龅。 ※患者:哪些情况需要考虑摘除扁桃体? ※医生:扁桃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及特殊的组织结构,使它在孩子身上起了帮助整个免疫系统成长和刺激产生抗体的作用。决定是否手术切应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权衡利弊。 儿童时期的扁桃体多呈生理性肥大,是正常现象。扁桃体随着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而逐渐长大,9岁左右会逐渐萎缩、退化至正常大小。只有当这种生理性肥大影响到呼吸、吞咽和发音时,才应考虑通过手术将扁桃体切除。 是否手术摘除扁桃体,须由专科医生综合判断。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就应考虑手术切除:1.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一年超过3~4次)。2.扁桃体过度肥大,引起儿童鼾症,并妨碍吞咽、呼吸及发声功能。3.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诱发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或与邻近器官的病变有关联。 ※患者:扁桃体应如何摘除? ※医生:术前患儿应接受以下检查:常规体格检查、纤维鼻咽镜、鼻咽侧位片、CT、鼻内窥镜等,确定是否合并腺样体肥大。由于腭扁桃体摘除后,其局部免疫功能将由咽淋巴环的其他器官代偿,因此有可能引起腺样体代偿性肥大,再次引发儿童睡眠呼吸暂停。因此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儿,腺样体应同腭扁桃体一同切除。 腭扁桃体与腺样体切除术是一种相对成熟、安全的手术,已在耳鼻喉科开展多年。近年来大力开展的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消融术,更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复发率、防止损伤咽鼓管圆枕等周围组织。 ※患者:切除扁桃体后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免疫力? ※医生:扁桃体的免疫作用在3~5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活跃。因此5岁以下儿童切除扁桃体要慎重。而人体在5岁以后,腭扁桃体的局部免疫功能会逐渐被全身体液及细胞免疫所取代,因此关于扁桃体切除后会不会降低免疫力这一点不用担心。此外,无论成人与儿童,当扁桃体引起的病症危害远远超过其保护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时,就应该切除。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