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医院 > 又到贴三伏贴的时节,记住这些常用贴敷方药 >
又到贴三伏贴的时节,记住这些常用贴敷方药
作者:郭献湖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贴,即贴敷、贴敷疗法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的中药研为细末,清水调糊,外贴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处,包扎固定,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药物对局部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的一种。贴敷由于药物不经胃肠道代谢,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及对胃肠的刺激,避免了打针吃药之苦,所以近几年深受大众欢迎。
三伏贴
即三伏贴敷,即在三伏时节利用贴敷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肺朝百脉,肝肾同源,肺肾互滋,脾肺互补,心肾互济,通过治肺,可治疗他脏。
三伏天,人们的肺脏气血通畅,药物容易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佳时机。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能刺激穴位,使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有利于阳气升发,逐邪外出,也是冬病夏治的极好时机。
冬病是指冬季容易受寒气侵袭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有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鼻炎、关节炎、胃脘疼痛等。
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适当地通过药物内服或外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宿病痼疾得以消失,或使症状减轻,此即所说的“冬病夏治”。
贴敷时间
三伏贴3~5年为一个疗程。每年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中伏和末伏。
一般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即贴4片。儿童每次贴2~4小时,成人每次贴6小时。由于个体差异、患者病情不同,医生会对贴敷时间、次数做适当调整。
年“三伏贴”时间为初伏7月16日,中伏7月26日,末伏8月15日。
药物剂型
散剂:散剂是三伏贴中最基本的剂型。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
糊剂:是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药汁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包扎固定即成。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可提高治疗效果。
膏剂: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软膏制作容易,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效果较好。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便于贮存。中医认为,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
饼剂:是将药物研细,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摊贴穴位而成。
锭剂:将敷贴药物研细,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涂布穴位。饼锭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三伏贴贴敷穴位
1、肺俞穴:此穴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2、大椎穴:此穴主治疾病为:咳嗽、五劳虚损等。
3、膻中穴: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4、天突穴:此穴主治疾病为: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5、膏盲穴:此穴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肺痨等。
6、神阙穴:此穴主治疾病为:宫寒不孕,闭经,月经不调,虚寒痛经,产后风湿等。
适应证
肺系疾病: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及其引起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过敏性肺泡炎等。
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亚健康者、体虚易感者以及反复发作性的咽炎、扁桃体炎患者。
老年畏寒证:肢体冷痛、胃脘冷痛、遇寒尤甚、精血日虚的中老年人。
风寒湿痹:老年性关节炎、风湿骨痛、陈久老伤疼痛、颈肩腰腿痛等。
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脘疼痛、慢性肠炎、腹痛、腹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子伤风等属风寒者
常用贴敷方药及适应证
1、元胡二白方:元胡、白芥子、白芷、花椒、细辛、干姜、麻黄等。可温肺散寒,适用于小儿咳嗽、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2.白芥麻辛方:白芥子、元胡、麻黄、细辛、黄芪、甘草、肉桂等。可补肺益气,止咳平喘。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老年性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3、白芥芪术方:白芥子、元胡、黄芪、白术、防风、肉桂等。可补肺益气。适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小儿厌食、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及其引起的流涕、喷嚏、咳嗽、哮喘等。
4、二椒二姜糊:花椒、胡椒、干姜、高良姜、白芥子、白术、元胡、肉桂等。可温中健脾。适用于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脘疼痛、慢性结肠炎、腹痛、腹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
5、元胡二桂糊:元胡、肉桂、桂枝、小茴香、补骨脂、菟丝子、花椒、细辛、白芥子等。可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骨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老寒腿、产后痹症等。
6、二花三子淫羊糊:淫羊藿、细辛、红花、花椒、茺蔚子、菟丝子、白芥子、元胡等。可温经散寒,补肾益气。适用于宫寒不孕、闭经、月经不调、虚寒痛经、产后风湿等。
7、吴茱萸糊:吴茱萸、槐花、珍珠母等。可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注意事项
1.贴敷后用手掌按压膏药15分钟,便于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有利于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2.贴敷部位6小时内不要沾水,也不宜过度活动,因为出汗会影响粘贴效果。洗澡时要用温水冲洗,不要揉搓贴敷部位。
3.贴敷期间不宜吃海鲜、辛辣食物、发物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4.每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成人不超过6小时,儿童不超过2小时。
5.贴敷后,有时局部会出现轻度瘙痒、灼热等感,多为药物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发红、肿胀、瘙痒难耐等,可继续应用。若局部破溃、渗液等,应取下药膏,常规消毒,无菌包扎,直至愈合。
6.医院由医生贴敷,这样会减少副作用或意外情况的发生,如烫伤等。若在家里自行贴敷,应向专业人士请教贴敷方法和穴位的准确位置,在有经验的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
7.贴敷时应注意预防感冒,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有疱疖及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感冒发热、咳喘等)、瘢痕体质、妇女妊娠期、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糖尿病患者等不宜进行贴敷治疗。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后容易引起皮肤破损感染,所以不宜进行贴敷。孕妇不宜贴敷。
8.应连续贴敷3年以上才能达到明显治疗效果。因为“三伏贴”所治疗的疾病多为秋冬季节加重的慢性病,贴敷后疗效会在数月后才开始显现,除少数病例能够当年治愈外,许多疾病往往需要连续治疗多年才能见效,若无治疗禁忌证,至少应贴敷3年。
9.“三伏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因此,使用“三伏贴”时,正在用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若因病情需要减药时,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10.“三伏贴”每年贴药时间并不局限于每年三伏的第一天,只要每年夏至开始后、末伏结束前都可贴药。
即年“三伏贴”时间为:
预贴时间:6月21日-7月15日;初伏贴:年7月16日——年7月25日;中伏贴:年7月26日——年8月14日;末伏贴:年8月15日——年8月24日。病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11.大暑天贴三伏贴最好。中医认为,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中医养生有“冬病夏治”之说,因而这一天贴三伏贴效果最好。因此,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女子宫寒等阳虚证,最好去贴三伏贴,简便而有效。
冬病夏治除“三伏贴”外,还有许多疗法,如艾灸、中药熏蒸、药浴、中药内服和外用、中医食疗等,患者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本人喜好等自主选择。
基层风采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