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堂慎防宝宝遭喘息性支气管炎袭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下,医院儿科人满为患,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大增。

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友一告诉记者,不管是症状、特点、治疗手段,喘息性支气管炎都与哮喘非常相似。喘息性支气管炎若不能得到有效护理和治疗,长期反复发作,转变成哮喘的机率将大大增加。

1

3—6个月的婴幼儿发病较为严重

引发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其中,因病毒感染引发较普遍。二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冷暖交替,空气中漂浮的过敏原增多会诱候环境的变化。冷暖交替,空气中漂浮的过敏原增多会诱发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是春节前后,百花盛开,花发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是春节前后,百花盛开,花粉增多,过敏原也相应增多。三是与个人体质有关。特别是体质较弱,早产器官发育不成熟,有鼻炎、湿疹、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家族病史的婴幼儿,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机率更大。

喘息性支气管炎常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3—6个月的婴儿发病较为严重。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多痰,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很微妙,有可能上一秒正常,下一秒就不断咳嗽。只要患儿接触过敏原就会立即发作,且具有反复性,下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还会发作。”李友一说,最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灰尘、烟雾、动物皮毛、螨虫等。其它因素也会诱发喘息性支气管炎,如病毒感染、天气变化、剧烈运动等。

2

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要持之以恒

感冒症状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症状相似。李友一指出,日常接诊时不少家长误将喘息性支气管炎当成感冒,认为只要吃几天药就能治愈,从而耽误了病情。

李友一说,虽然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感冒都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但可根据咳嗽声音的不同进行区分。感冒的咳嗽声较响亮或沙哑;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声较沉重,带痰声或喘气声,呈连续不间断地咳嗽,多在早晚温差最大时发作。

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使用具有平喘、解痉、化痰、消炎等功效的药物。用药途径有雾化吸入、口服、静脉注射等,其中雾化吸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和控制喘息性支气管炎的首选手段。

药物经过雾化器处理转变成微颗粒,通过气管粘膜及肺部吸收,药物局部作用,无需经胃肠肝代谢,副作用少、起效快。雾化治疗轻症患者需一个星期左右,年幼或合并有发烧、呼吸困难等情况者需两个星期以上或更长时间。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与哮喘相似。李友一强调,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严重者需较长时间用药控制。若患者断断续续用药,待发病时才重视,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由于雾化药物有的是激素,不少人担心长期治疗会产生副作用。李友一解释说:“雾化药物是表面激素,绝大部分药物在支气管和肺局部作用,只有极少药物是经血液代谢,能大大降低副作用。研究表明,连续规范雾化用药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都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李友一提醒,雾化治疗并非剂量越多越好,需根据医生指示用药,切忌心急擅自增加药物剂量和用药次数。

3

患儿6—7岁后有可能会转变成哮喘

李友一告诉记者,有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自会减轻或自愈;有的患者则会转变为哮喘。“相对来说,具有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家族史和过敏体质的患者容易转变成哮喘。”

肺功能检测是诊断哮喘的“金指标”。李友一建议,所有曾患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婴幼儿,6—7岁后最好能做肺功能检测,以便评估患儿是否已转变成哮喘或有转变为哮喘的可能。

“若诊断出不是哮喘,可无需继续用药,待发病时再治疗。若确诊为哮喘,则需终身坚持用药,注重日常护理。”李友一说。

由于目前喘息性支气管炎不能通过治疗完全抑制其转变成哮喘,只能及早发现并积极采取干预治疗,减少发病频率和对气道的损伤,可最大限度减少转变成哮喘的机率。

日常如何预防和护理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李友一说,最好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就是尽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例如,容易过敏的人,家里避免养花、养宠物,避免吸入二手烟;春冬潮湿天气,避免螨虫滋生,床被、布绒公仔要勤洗勤晒;气温变化时要适时添减衣服,减少感冒发作;灰霾天气少出门;尽量少吃海鲜、豆类、蛋类等易致敏食物。

(来源:增城日报)

健康增城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
北京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wkz.com/wadwh/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