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医路我们都是追梦人于少飞

于少飞

医院年度“好医生”

医院里常常被大家称为“哑科”,因为孩子来看病不能准确表达,叙述不清楚,所以儿科医生更需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大于常人的耐心,也许大家都会认为女性是儿科医生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医院儿科里,却有一名孩子们都喜欢的医生爸爸,他就是于少飞。

于少飞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医院儿科,从儿科住院医师逐渐成长为主任医师,这一干就是20年。众所周知,儿科工作繁琐、压力大、风险高。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小儿科”工作,于少飞身边的人们经常问他,一个男人怎么搞了儿科?于少飞说,他心里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从小就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就是特别想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如今他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在临床工作中,不管多忙、多累,他总是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他深知知识的更新太快,不及时学习,就要落伍了。

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天职,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情的服务态度只是治病救人的必要条件,但于少飞心里非常清楚,没有过硬的技术,是达不到顶尖的技术水平的。年,一个1岁患儿门诊以“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收入院,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喘憋、呼吸困难、颜面青紫,急查双肺CT示:气管异物;追问病史,患儿有异物史。考虑:气道异物。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医护人员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只能干看着。孩子无助的眼神及家长焦急的面孔,深深地刺痛着于少飞医生的心。于少飞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三十不读书,四十不学艺”,于少飞一直对知识充满着求知欲,这件事更是激发起了于少飞不断进取学习的热情。年,于少飞被选派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医院研修儿童支气管镜。在这一年的学习当中,于少飞刻苦学习,不耻下问,毕业时带教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作为代表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总结会上汇报访学成果。于少飞爱人是我院麻醉三科医生,每天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工作,还要照顾“双胞胎”儿子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妻子对于少飞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在于少飞的心里,对妻子充满了歉疚和感恩。

如今在院领导、呼吸科气管镜室等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儿童气管镜诊治技术在儿科顺利地开展了,从刚出生20几天的新生儿到18岁患儿都可以进行气管镜诊治。给于少飞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冬季流感大流行,小患儿“黄磊”在气管镜介入治疗时,血氧饱和度从85%升至95%,助手都说很神奇,操作结束后,小患儿不是哭闹,而是说“呼吸通畅”了、舒服了。还有第一位气管异物患儿小李牧,父母拿着CT片来病房找到于少飞,经过查看患儿、追问病史和CT结果,考虑为右主支气管异物。家长问能取出来吗?那种求助的眼神和担心,于少飞信心十足的说,能取。这时他及时安排了手术,信心十足,在局麻下,仅仅用了十几分钟顺利取出了异物。家长看到取出的异物(黄豆芽),眼中含着泪花,连声说谢谢!儿童气管镜诊治技术的开展,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福音,减轻家长的负担;于少飞经常会收到了家长、同行的好评,提升了儿科的影响力,医院确立为“新技术、新业务”,填补了该项业务的空白。

于少飞除了负责儿科气管镜工作,同时也担负着儿科病房一线夜班、出专家门诊等工作。一开诊,病人就围了上来,患儿的哭闹、家长的嘈杂声没有影响他为患儿诊治疾病,对待患儿总是面带着父亲般的微笑,认真负责查看患儿,详细的询问病史,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开药、检查单,每半天就诊人数很多,高峰期多达80-90人次。一个门诊出完,总是口干舌燥、甚至声音嘶哑,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于少飞值夜班,一晚上要照顾多个孩子。由于孩子小,看病难度大,耗时长,工作强度非常大,作为奋斗在一线儿科的于少飞总是耐心地解答家属的问题,为患儿诊病。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医生爸爸,一个为孩子们健康谋幸福的医生爸爸,于少飞。

医院

宣传中心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wkz.com/wadwh/1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