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症状 > 病毒性肺炎影像学表现超声可能ld >
病毒性肺炎影像学表现超声可能ld
王淑敏王金锐(审校)
有研究显示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多灶性磨玻璃影、多灶性肺实变、多灶性“树丫”样模糊影和广泛支气管壁增厚[1]。有研究认为对于病毒性肺炎,虽然不是所有病例表现类似,但是大多数病毒性肺炎影像表现可总结为几类基本图像(示意图)[2]。
病毒不同,其体内病理学机制可能不同,例如肺合胞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HPIV)在鼻咽上皮细胞进行复制然后进入到肺,诱发支气管炎伴随小气道上皮细胞受损;肺偏病毒肺炎(HMPV)也会感染上皮细胞诱发级联性炎症;而这三类病毒CT表现类似[2]。
在年《IntensiveCareMedicine》一篇综述提到[3],肺炎的诊断绝不可能单独通过影像学确诊,而是需要结合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综合评判[3]。年柳叶刀杂志也有提到病毒性肺炎不可能单独通过放射性医生做出确诊[4]。但临床中对于病毒性肺炎如何确诊是难点,其确诊是依靠呼吸道内发现病毒或病毒抗原,这些实验室手段存在的问题包括[5]:常难以获得感染样本;很难确定感染的病因;临床敏感性不够;新的实验方法可靠性需要证实。所以病毒性肺炎,尤其发生爆发流行时如何管理、如何确诊是医学各专业合作公关的难题。
1)肺磨玻璃影(groundglassopacity,GGO)
肺磨玻璃样阴影放射性的定义是模糊的不透明肺密度增加区,不掩盖潜在的支气管或肺血管结构[6]。
肺磨玻璃影的形成机制是由于肺泡腔内被炎症(包括脓液)、出血、或肿瘤细胞等占据,或伴随肺泡壁及间质增厚(纤维化等)。
病毒性肺炎的组织学改变为间质肺炎伴淋巴细胞浸润。在一些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致死性感染病例尸检结果显示感染发生在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在致死性肺偏病毒病例尸检显示双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4]。
通过以上分析病毒经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肺内,引起肺泡腔及周围组织炎症,产生GGO,但是由于病毒种类不同,其发生病变的范围、位置及程度均会有所不同。同时肺炎发生后在肺泡和支气管周围间质的肺泡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CD3+淋巴细胞可能发生继发性免疫性炎症也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及临床结果[4]。
我们看看文献报道H1N1病毒肺炎影像学表现[7]、SARS、H5N1与其表现类似[4],均表现双侧、片状GGO表现。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不同,CT表现可能不同。
大约50-60年前开始有研究应用超声进行肺部疾病的研究。对于健康人群,由于肺内充满气体,声波发生全反射,对于正常肺超声难以成像,所以很多年影像研究中忽略了肺超声的价值,然而更多的研究显示一些肺疾病状态,超声有着重要的价值(相关内容见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