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病因 > 三例重症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 >
三例重症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
连发三弹,今天是三位重症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宝宝,其治疗过程和效果,如果超出了某些人的认知,请自行略过,谢谢!
第一馒头蘸菜汤
这个小宝宝当时来诊时是8个月左右,因受凉导致咳嗽喘憋,在医院门诊口服药物效果不理想,逐渐出现喘憋的情况,随后被省城医院儿科收入住院治疗。收住院以后,常规给予三板斧:甲强龙、美罗培南静滴抗炎抗感染,雾化普米克、博利康尼止咳平喘每日4次,因三板斧效果不理想,最后加了第四板斧——丙种球蛋白静滴,但喘憋继续加重,在治疗到第九天的时候,复查肺部CT显示双肺炎症明显。主管医师跟小宝宝的妈妈沟通说:目前双肺三分之二的功能已经丧失了,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你们出院去北京治疗吧。宝宝的家长稀里糊涂办理了出院手续,医院大门,宝宝的妈妈给自己的亲姐姐打电话,询问对策,她姐医院泌尿科的护士,姐姐回复说:我家的孩子当时也是这样,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去北京折腾了一顿有用吗,你先回家吗?我一会下班后再商量怎么办!两位爸爸妈妈只好抱着宝宝,提着大包小提留的住院用品回了家。在楼下就要上楼的时候,碰到了一位邻居,这位邻居是做保险业务。做保险的看到这种大包小提溜的典型住院装备的,有非常高的职业敏感性——这是非常优质的潜在客户。然后非常热情的打招呼,询问怎么回事?小宝宝的妈妈就把过程大体说一下,卖保险的邻居立马说,医院找李东啊,肯定没问题的。两位家长就像捞到了救命稻草,没有回家,提着东西,抱着孩子,医院。
到了我的门诊后,小宝宝的妈妈跟我说了一下情况,因为门诊号早就没有了,情况特殊,我给他们加了一个号。常规诊疗结束后,我开了三天的中药,嘱咐他们三天以后复诊。这种过敏性疾病,与环境过敏原有很大的关系,饮食和环境在诊室的墙壁上都有说明,让他们拍了照,并从头到尾的进行了详细的交代。
孩子的病情很重,月龄小,生命力弱,所以我单独又给给家长交代说:这种情况儿,你们在家里护理是有难度的万一被痰堵住气道,会非常危险,所以建议你们还是要住院观察,保证宝宝的安全,同时配合喝中药。后来我才知道,虽然当时家长答应了,但他们并没有去住院,住院九天的时间,所有的药物都用上了,已经没有了信心。拿了药以后,直接回到家中。三天以后复查的时候,患者家长的脸上,有了点轻松的笑容,作为医生,我也松了一口气。孩子喘憋的情况明显缓解,饮食也基本恢复了正常。根据孩子的情况,略微调整一下方子,又开了四天的药,给家长说,再吃4天,主要问题就解决了,后面再吃点药巩固一下,调调体质。闻听此言,两口子面面相觑,感觉到难以置信:怎么会呢?怎么可能呢?
既然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描述的,那事情的经过就要有故事性,这个病例最具有故事情节的段落来了。
四天以后复诊,我满心以为应该大功告成了,结果他们一到诊室就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孩子咳嗽频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可能呀。我问两位家长,回去之后把药吃了吗?回答说:吃了,并且是严格按照以前的方式煎服的;问:有没有受凉感冒啊?回答说:一直在家里呆着哪里也不敢去,家里也没有感冒的病人;我又问:家里有没有刺激性气味儿?回答说:家里没啥变化;我纳闷了,八个月的孩子也不可能吃啥东西啊,我最后还是问了一句,你这几天给孩子吃啥了吗?回答说,没有吃啥,还得主要以奶粉为主,喝点小米粥。突然,宝宝的爸爸补充道:昨晚上给她吃了点馒头,这个有问题吗?我很纳闷,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吃馒头呢,这也咽不下去呀,难道呛着了?爸爸说,用菜汤泡软了吃的,我们在吃饭,孩子也表现得非常的积极,也想吃,我就随口喂了他几块,他还想再吃,但是我没敢多喂,我连忙问道:菜里有没有放酱油?!爸爸说,平时习惯放酱油,没想到孩子吃,还有点咸。
那天中午,恰好单位更换变压器,医院门诊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段,临时停电半小时。我的门诊常规要看到12点半到一点,因此,停电的时候,门诊还有一堆人,诊室里临时点根蜡烛凑合着,整个屋子黑乎乎、乱糟糟。我当时的状态也是焦头烂额。听到小孩儿爸爸妈妈这样说,登时满脑子嗡嗡的响,一股热血冲上脑门,没由来的被我连续的劈头盖脸训斥了一番:忘了一开始来的时候的状态了吗……(更难听的就不在这重复了)。
然后,宝宝的爸爸妈妈小心翼翼地答应着,我又开了四天的药。嘱咐他们4天以后复诊。但是等了四天,并没有见到他们,我正在纳闷儿呢,一周以后,结果他们又回来了,看了看病例,我明白了,原来上次训的太厉害,他们没敢再来找我,而是到隔壁找我的同事给看的,同事不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处方调整的比较大,吃药后孩子的咳嗽缓解并不明显,所以没办法,硬着头皮又来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自己觉得也很内疚,孩子生病家长够焦虑的了,喂菜汤又不是故意的,我稍微着意地暗中安抚了他们一下,然后跟他们讲,再吃这几天的药应该就问题不大了,但是一定要严格的进行饮食护理,短时间之内一定注意避免感冒。
从那以后,孩子的咳嗽、喘息又犯了几次,有了前车之鉴,每次都是来我的门诊,都可以单纯通过中药调理,恢复正常。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中药调理后体质也变好了,免疫功能提高了,最近几年,咳嗽喘基本上消失了。两口子又生了个二胎男孩,因为日常注意护理,所以老二的体质一直表现不错。
第二位远程会诊,隔空打牛
第二位小朋友是个1岁8个月的男孩,因为咳嗽喘医院住院治疗。小朋友的妈妈是山东济宁人,爸爸是广东人,夫妻两人在广东和昆明之间做生意,所以经常往返于昆明和广东之间,结果小朋友在昆明的时候,突然犯病了,咳嗽喘憋严重,就医院住院治疗。然而病情得不到缓解,喘憋越来越严重,到半个月的时候,持续喘憋,大汗,伴有明显的烦躁。最后主管医生说,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这种孩子即使上呼吸机,效果也不一定好,你们自己想办法吧。“自己想办法?一个普通老百姓,能想啥办法?!”作为家长来讲,已经医院,孩子的主管医生跟自己这样交代病情,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意味着什么!当医生告知病情以后,小朋友的妈妈崩溃了,哭着给自己的妈妈打电话,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妈妈。老太太接着电话以后,自己的亲外甥出现了这个情况,相隔千里,无能为力,首先是哭了一场。这个生病的孩子是老大,后面还有还有两个6个月的双胞胎男孩,但是,孩子再多,这也是亲生骨肉呀,哭了一会以后。突然想起了李东大夫!老太太家是济宁汶上的,他的儿子在济南工作,医院附近,有了孩子以后,请老太太来济南照看孩子。这个孩子也经常生病,然后以前经常带着孩子到我的门诊看病,对我比较认可。用老太太的话说就是:我擦了把眼泪,提上鞋,一个骨碌爬起来,就跑来了。老太太跟我沟通了一下孩子的情况,让我开药救她外甥。我一听这事太不靠谱了:第一,孩子的病情如此危重,当地医生已经无能为力,我隔这么远,连个人影都没见,几副中药解决问题,怎么可能?第二,我又没见过孩子,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开方用药,没有针对性;第三,医院医疗安全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出来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是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