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检查 > 家长做的这件事让孩子进了重症病房全都是 >
家长做的这件事让孩子进了重症病房全都是
01
《人间世2》第8集讲述了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名叫郭海洋的小朋友因为突然昏迷、呕吐、说胡话而被紧急送入小儿危急症科就诊。
据家长说,孩子之前发了两天的烧,但是那两天一切正常。
医生初步判断,孩子突然发病是因为中毒。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医生将家长请到医生办公室,进行了更深入的问诊。
然而,当医生问到“这次发病前都吃过什么东西?”时,家长的回答令在场的医生都震惊了。
家长说,自己已经给孩子喂了快一年的止咳糖浆,而且早晚都在吃!
这次因为孩子发烧,所以在止咳糖浆的基础上,还加喂了半片大人吃的头孢。
不仅如此,家长还给孩子吃了利咽颗粒,这是一种中成药。
郭海洋就是在吃完这种中成药以后就开始呕吐,继而昏迷的。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中药就代表着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每一种中成药大多都是由十几味药组成的,而每一味中药的成分又十分复杂。
有些家长又经常将两种不同的中成药混在一起给孩子喝下,这样一来相当于一次就摄入了几十味不同的中药以及上千种不同的药物成分。
02
嘟妈在之前的科普中也多次提到过,感冒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病毒导致的,目前并没有针对感冒病毒的特效药。
而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的,也就是不吃药7天好,吃了药一周好。
所以普通感冒真的没必要吃药,就算是吃药,也一般都是对症处理。
比如说发烧就服用布洛芬来退烧、流鼻涕鼻塞可以用生理盐水洗鼻来缓解不适。
而且对于感冒来说,嘟妈不仅不建议给孩子服用中成药,也不建议给孩子服用复方感冒药,比如说复方氨酚烷胺片。
美国曾报道过多起宝宝因过量服用感冒药而死亡的案例,因此年FDA下令禁止2岁以下宝宝用感冒药,并且不推荐给4岁以下儿童用感冒药,这主要是基于:
未经临床验证,用药安全没保证
由于不能对婴儿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所以药厂往往根据成人剂量来推算,但这些推算结果并非临床试验结果,宝宝也不是大人的缩小版,所以这些感冒药在使用时风险很大,无法保证用药安全性。
复方制剂的感冒药,容易过量中毒
很多药的商品名不一样,但有效的成分是一样的,比如泰诺和惠菲宁,而很多父母不清楚,经常2种药同时给宝宝吃,就很可能造成宝宝因药物过量而中毒!
03
很多家长会问了,我家孩子总是咳嗽,总得止咳吧?咳久了咳出肺炎怎么办?
这个逻辑其实是错的。
咳嗽只是一种症状,在这个症状背后,有一系列可能引起咳嗽的原因,有时是感冒引起的咳嗽,有时是肺炎引起的咳嗽。
在肺炎的早期阶段,也会有鼻炎、咳嗽的症状,但因为早期阶段不容易发现,到后来发现时就容易误以为是咳嗽太久拖成了肺炎。
其实,咳嗽本身是身体对病毒入侵的一种防御手段,它能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分泌物落入气管或肺部引起肺炎。
因为宝宝的气管、支气管管腔都很狭小,而且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黏液分泌较少,纤毛(清扫呼吸道垃圾的物质)运动力较差,一旦出现呼吸道炎症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如不及时咳出,会使气道更狭窄,若落入细小支气管沉积到肺部,容易形成痰液堵塞,也容易造成感染导致肺炎。
可以这样理解,宝宝咳嗽其实是在防止肺炎发生。
早在年,美国FDA及AAP就已指出:
4岁以下的儿童禁用任何非处方止咳药或感冒药;
对于4-6岁儿童,则应该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6岁以上的儿童应严格遵照说明书服药;
同时,加拿大卫生部发布的信息则表明: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OTC类感冒咳嗽药。
因为对于宝宝来说,非处方感冒药带给宝宝的风险可能比获益要大得多。
04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止咳糖浆的副作用>止咳祛痰的效果。
比如说右美沙芬或伪麻黄碱。
伪麻黄碱是一种减充血剂,其主要作用是减轻鼻塞的症状。
但早在年,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公告,明确指出:
2岁以下儿童不得使用任何含有减充血剂的感冒药!
(“考虑到可能发生抽搐、心率增快、致死等危及生命的副作用,2岁以下儿童不应使用任何含有减充血剂或抗组胺剂的感冒药。”来源: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