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看荆楚影像汇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

年7月24日,由国内多位著名胸部影像专家共同参与的“荆楚影像汇”成功举办,呈现了一场肺炎影像学领域的学术盛宴。为加深医学同仁们对不同类型肺炎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肺部病变的诊断水平,GE药业携手《门诊》杂志特邀多位专家开展线上学术讨论会,共同分享见解,同时启发思考。

本次线上会议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医院邵剑波教授担任主持及点评;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夏黎明教授、医院宋伟教授、医院史河水教授担任讲者;医院廖美焱教授作总结性发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观看精彩回放)

会议伊始,邵剑波教授作为本场会议主持,在详细介绍四位参加线上会议的专家之后表示,目前的新冠病毒感染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疾病问题,其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政治问题和生存问题。面对秋冬季新冠是否会重来,我们需要再做充分的准备。在此,我们开展新冠病毒感染延伸的探索、探讨及再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本次讲座,将会为大家带来新的认识和体会。随后,夏黎明教授致辞表示,伴随疫情的到来,线上会议可谓风生水起;相较于线下会议,其具有诸多优势。众所周知,肺部疾病较为常见,在全身器官病变中占比较大,这可能与肺与外界相通且空气质量并不佳相关。临床中,肺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均非常困难,例如,在临床工作、专家门诊中,肺结节的诊断及其与肿块的鉴别诊断,经常存在且并非一件易事。

宋伟:发热+GGO=?

GELIVEONLINE

肺部磨玻璃样病变(GGO)是指在高分辨CT下,肺部表现为弥漫性的密度增高影,但能见到肺支气管或肺血管结构的现象。在新冠特殊背景下,临床中,当遇到“发热+GGO”的患者,一定是新冠肺炎吗?应如何考虑?对此,宋伟教授结合众多病例进行了详细阐述。“发热+GGO”并非新冠病毒感染的“独有表现”,在一些社区获得性肺炎、侵袭性肺曲菌病、肺孢子菌肺炎、RSV肺炎等疾病中均可见其踪影。对于病毒性肺炎感染,影像特征并未因病毒类型不同而存在特征性差异,主要包括:GGO、实变、小结节、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肺间质纤维化。不可否认的是,影像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起到“筛查、提示、预警”的作用,从而减少“遗漏”;但需注意,不能过度夸大其临床作用,影像学仅占据疾病诊断中的一部分权重。临床中,在综合流行病学史、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影像特点、淋巴细胞变化的情况下,患者才可诊断为“疑似新冠肺炎”;而最后的“确诊”,仍有待后续的实验室检查。可见,对于病毒感染,只有在多方协作的条件下,才可做出最终成功的诊断,其中不仅包括放射科,检验科、重症科、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等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

夏黎明:COVID-19肺炎再认识

GELIVEONLINE

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面对复杂的病例、变化万千的病程演变,学会鉴别诊断、综合分析往往较为重要。夏黎明教授从“COVID-19肺炎再认识”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病例影像的展示、分析,帮助线上同道对实性结节、非实性结节、胸膜下线等诊断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变化迅速”是新冠肺炎实性结节诊断的一大特征,或完全吸收,或进展迅速,较少表现为进程缓慢;可见,对于实性结节病灶的鉴别诊断,动态观察最具有意义(3-5d)。针对纯磨玻璃样病灶,其既可是新冠肺炎早期改变,也可以为晚期改变;需注意,小叶间隔作为边界有助于炎症诊断,动态观察有利于鉴别诊断。此外,胸膜下线也是新冠肺炎比较常见的征象;与前面特征相似,“变化快”也是“胸膜下线”鉴别诊断的关键点。总的来说,大多数COVID-19肺炎具有比较典型的CT表现,少数病例不够典型,因此动态观察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同时也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诊断。而对于肺炎后肺纤维化,目前尚不明确,仍待进一步研究。

史河水:新冠肺炎CT之GGO剖析

GELIVEONLINE

GGO是一种非特异性CT征象,其主要原因可分为:肺泡填充(水肿、血液、肿瘤、脂蛋白)/塌陷;间质增厚;血容量增加。但大多数情况下,多种机制合并存在。史河水教授结合不同的病例,从原因、病理、形态学特征、伴随征象、鉴别诊断等多角度,深入剖析了新冠肺炎CT之GGO。新冠肺炎GGO以多发病灶为主,常分布于右肺右下、胸膜下、支气管血管束,以“结节、小叶性、节段性、片状”形态为主。在COVID-19肺炎全病程,GGO持续存在,具有“快变、多变”特征,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同时,GGO往往伴随一定征象,包括血管增粗、小叶内线、实变或局限性肺不张、囊状影、局部胸膜增厚或包裹性积液、少量胸腔积液、肺动脉栓塞。值得注意的是,病理改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往往从“DAD+炎性渗出、透明膜形成”、“局灶性肺出血、出血性梗塞或坏死”到“肺肉质变、间质纤维化”;而COVID-19肺炎病程不同阶段GGO的机制与病理表现不尽相同,目前缺乏影像-病理对照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点评讨论

GELIVEONLINE

邵剑波教授:宋伟教授围绕“发热+GGO≠新冠肺炎”,结合大量病例,不仅传达出不能仅仅依靠“看图说话”的理念,而且强调:影像学固然重要,但其在疾病诊断方面也仅占“一定权重”,更需综合分析;夏黎明教授的整个演讲紧密围绕“再认识”,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新冠肺炎的表现。其中,“变化快”作为被最多论及的关键词,应作为疾病诊断中至关重要的一大概念;史河水教授强调需动态观察GGO,应3-5天内复查。整个演讲中,“快变”、“多变”、“有规律可循”、“GGO游走性特征”,是令人深思的四大特征。

廖美焱教授:整个讲座非常精彩!宋伟教授结合大量病例影像图,详细阐述了多种疾病间的相关性、相似性,无疑较大程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面对GGO病变、一定的临床征象,如何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宋教授的演讲无疑可给予一定的思路。夏黎明教授从不常见的新冠肺炎表现,衍生出许多观察方法,包括实性结节、非实性结节、胸膜下线等,可促进日常更加全面的观察。同时,其强调应“长期、动态观察”十分重要,更能清楚认识到新冠肺炎及其他的疾病的演变规律。史河水教授则从微观、病理角度,分析了病理和影像的关系。所谓“病理是影像的基础,影像是病理的表现”,实现两者间完整的结合,对于深入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结

GELIVEONLINE

本次“荆楚影像汇”中,多位国内著名专家结合大量的病例,从影像学角度分析不同类型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同时深入剖析新冠肺炎GGO的病因、演变等,为在线同行带来诸多启迪及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专家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系列讲座活动,更多交流临床实际经验,分享心得体会,更好地提高肺部病变的诊断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wkz.com/wadzz/13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