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饮食 > 中医儿科学3941讲肺脏病证 >
中医儿科学3941讲肺脏病证
肺脏病证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麻科活人全书),该书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症状时,·称为“肺炎喘嗽”。本病全年皆有,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一般发病较急,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病因病机]
引起肺炎喘嗽的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外袭而为病,风邪多夹热或夹寒为患,其中以风热为多见。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而易为外邪所中。
肺炎喘嗽的病变主要在肺。肺为娇脏,性喜清肃,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感受风邪,首先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清肃之令不行,而出现发热、咳嗽、痰壅、气促、鼻煽等症。痰热是其病理产物,常见痰热胶结,阻塞肺络,亦有痰湿阻肺者,肺闭可加重痰阻,痰阻又进一步加重肺闭,形成宣肃不行,症情加重。.
肺主治节,肺气郁闭,气滞血瘀,心血运行不畅,·可致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虚衰的危重变证。亦可因邪热炽盛化火,内陷厥阴,出现高热动风证候。若影响脾胃升降,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行,可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
重症肺炎或素体虚弱之患儿,患病之后常迁延不愈,难以恢复,如体禀营虚卫弱者,可致长期不规则发热,或寒热往来,自汗;体禀阴液不足者,可形成发热以夜间为甚,手足心灼热,盗汗、夜寐不宁等症。
[临床诊断]
1.发病较急,轻证仅有发热咳嗽,喉间痰鸣,重证则呼吸急促,鼻翼煽动。
2.病情严重时,痰壅气逆,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唇口青紫发绀。
3.初生儿患本病时,常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可无上述典型证候。
4.肺部听诊可闻细湿哕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5.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6.实验室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稍增或正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若正虚邪盛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为主法。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病久气阴耗伤者,治以补气养阴,扶正达邪;出现变证者,随证施治。因本病易于化热,病初风寒闭肺治方中宜适当加入清热药。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宜早用通腑药,致腑通热泄。病之后期,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药宜甘寒,避免用滋腻之品。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寒闭肺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闭肺,肺气失宣。邪郁肌表,因而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象。
治法: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葱豉汤。常用药:麻黄、杏仁、甘草散寒宜肺,荆芥、豆豉辛温解表,桔梗、防风解表宣肺。本证易于化热,可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痰多白粘,苔白腻者,加苏子、陈皮、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平喘;寒邪外束,肺有伏热,加桂枝、石膏表里双解。
2.风热闭肺
证候: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闭失宣,因而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引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热宣肺,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清热利咽。
壮热烦渴,倍用石膏,加知母,清热宣肺;喘息痰鸣者加葶苈子、浙贝母泻肺化痰;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蝉蜕利咽消肿;津伤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清热。
3.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桑白皮、葶苈子泻肺,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虎杖清肺解毒。
痰重者加猴枣散豁痰;热甚腑实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痰多加天竺黄、制胆南星化痰;唇紫加丹参、当归、赤芍活血化瘀。
4.痰浊闭肺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吐痰涎,胸闷气促,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滑。
分析:痰浊壅阻,故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吐痰涎。痰浊闭郁,气机阻滞,故胸闷气促,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之象。
治法:温肺平喘,涤痰开闭。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化痰除痹,枳壳、前胡行气宽胸,杏仁止咳化痰。
咳甚加百部、紫菀、款冬止咳化痰;便溏加茯苓、白术健脾。
5.阴虚肺热
证候:低热不退,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
分析:余邪留恋,肺阴虚弱,故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叶、款冬花止咳,生扁豆、甘草健脾。
低热缠绵加青蒿、知母清虚热;咳甚加泻白散泻肺;干咳不止加五味子、诃子敛肺止咳;盗汗加地骨皮、煅龙骨敛汗固涩。
6.肺脾气虚
证候:病程迁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肺气虚则气短多汗,咳嗽无力,低热起伏。脾气虚则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四肢欠温。
治法:健脾益气,肃肺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敛肺,百部、橘红止咳化痰,生甘草和中。
动则汗出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敛汗;咳甚加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纳谷不香加神曲、谷芽、麦芽;大便不实加淮山药、炒扁豆健脾益气。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突然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加剧,汗出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增大、质坚,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虚数。
分析:心阳虚衰,正气欲脱。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故面色苍白,四肢欠温;阳气浮越,故虚烦不宁;肺气痹阻,影响心血运行,血液瘀滞,故紫绀,舌淡紫;肝藏血,血郁于肝,故肝脏肿大。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阴,白芍、甘草和营护阴。
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者,加当归、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兼痰热实证,须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2.内陷厥阴
证候: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咳嗽气促,痰声辘辘,舌质红绛,指纹青紫,达命关,或透关射甲,脉弦数。
分析:邪热炽盛,内陷厥阴。陷心则神明失守,昏迷、谵妄;陷肝则肝风内动,抽风痉厥,口噤项强,两目上视。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平肝熄风,茯神安神定志,白芍、甘草、生地滋阴缓急。
昏迷痰多者加郁金、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开窍;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各15g,百部、桑白皮各6g,玄参9g,甘草3g。1日1剂。用于病毒性肺炎。
二、外治疗法
1.桑叶、知母各15g,杏仁、前胡、白前各10g,桔梗6g,甘草3g,银花、鱼腥草各20g。制成雾化剂,超声雾化吸人。每次10分钟,1日2次,5-7天为1疗程。用于风热闭肺证。
2.肉桂12g,丁香16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当归、红花、赤芍、川芎、透骨草各30So制成10%油膏敷背部:,1日2次,5-7天为1疗程。用于肺部湿性哕音久不消失者.
三、拔罐疗法
取穴肩胛双侧下部,用拔罐法,每次5—10分钟。1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肺炎后期哕音不消失者。
四、针灸疗法
体针主穴: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配穴:痰热闭肺,加少商、丰隆、曲池、中脘;阳气虚脱,加气海、关元、百会。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尽量少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气候寒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二、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
2.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
3.呼吸急促时,应保持气道通畅位置,并随时吸痰。
4.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注意病情变化。
[文献摘要]
《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幼科金针·肺风痰喘》:“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唯月内芽儿犯此,即肺风痰喘。”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现代研究]
郭新莉,焦丽,耿艳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例.陕西中医;15(5):.
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例,中药基本方:麻黄、川贝、桃仁、百部、甘草各3g,杏仁4g,生石膏20g,鱼腥草5g,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在乎喘、止咳、肺部湿哕音消失及缩短疗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加味麻杏石甘汤对小儿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型及痰热蕴肺型能起到宣泄郁热,清肺平喘定咳等重要作用。
崔彩善,肖淑琴.从热论治小儿肺炎例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6):20
采用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小儿肺炎例,中药基本方:金银花、芦根各15g,连翘、紫花地丁、黄芩、牛蒡子各log,板蓝根12g。治疗结果,痊愈例(85.7%),显效46例(13.4%),无效3例(0.9%)。方中金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牛蒡子清热利咽宣肺,芦根清热生津,方中无辛散发汗之品,以清热护液而不伤津。若邪热人里可加柴胡,柴胡与黄芩相配,和解清热。若邪热入里,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脉滑数,加生石膏、知母以清阳明气分之热。症见舌质红,舌苔少或剥脱,为热在气营,加生地、麦冬、丹皮、北沙参以清热凉营,养阴生津。症见舌质暗红,可加红花、丹参,不仅活血化瘀,且载药逐热。咳嗽痰多加杏仁、鱼腥草、桑白皮清肺化痰止咳。喘憋气促可暂加麻黄、苏子、葶苈子降肺止咳平喘。
在辨证的基础上从热论治,收到较好效果,服药后于l-2天退热者达61.5%,3—5天达24.5%,由于热退迅速,防止了津液的损耗,减少了痰液的生成,使肺脏得以清肃,从而减轻了痰喘,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朱先康.清肺化痰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例.江苏中医;19(1):25
以清肺化痰为主要法则,基本方:炙麻黄3—5g,杏仁、虎杖、淡射干各10s,生石膏30-60g,黄芩5—log,鱼腥草10—15g,法半夏、生甘草、陈皮各5g。每日1剂,分3-5次服。疗程10—14天。治疗结果,痊愈例(85.7%),好转14例(11.1%),未愈4例(3.2%)。痊愈病例中,平均退热时间3.9±1.5天,止咳时间8.7±2.6天,平喘时间2.4土0.8天,肺部哕音消失时间7.4土2.5天。
本方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意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使闭郁之肺气得以宣畅,炽盛之肺热得以清泄,再辅以黄芩、鱼腥草、淡射干、虎杖清化痰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全方共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现代药理表明,麻黄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杏仁、半夏对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石膏对家兔等实验性发热有退热作用,黄芩、鱼腥草、虎杖等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陈皮、射干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故小儿支气管肺炎用本方治疗,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哮喘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哮指声响,喘指气息,临床上哮常兼喘。本病包括了西医学所称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本病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季及气温多变季节发作为主,年龄以1—6岁多见。95%的发病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起病愈早遗传倾向愈明显。
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甚多,金元之前,多列入喘门,《丹溪心法·喘论》首先命名为“哮喘”。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于痰饮内伏,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外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接触异气。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凝聚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肾气虚弱,不能蒸化水液而为清津,上泛为痰,聚液成饮。痰饮留伏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尤其责之于肺脾两脏。外因以外感六淫为主,六淫之邪,冬春多为风寒、风热,或秋季乍冷乍热,外邪乘虚入侵而诱发。邪人肺经,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逆痰动而为哮喘。
此外,若接触异气,如异味、花粉、煤烟、羽毛等,或嗜食酸咸甜腻,也能刺激气道,
影响肺的通降功能而诱发哮喘。精神失调和过度疲劳也是小儿哮喘的重要诱因。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其主要发病机理为痰饮内伏,遇外来因素感触而发,反复不已。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气不畅,气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鸣。邪蕴肺络,肺气壅塞不畅,胸部窒闷。肺气不宣,致心血瘀阻,可致肢端、颜面出现紫绀。邪盛正衰,气阳外脱,可见额汗、肢冷、面色白、脉微等喘脱危候。
由于感邪的不同,体质的差异,所以又有病性上寒热的区别及转化。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二阴,则可由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如正气来复,内饮蠲化,病有转机,发作可渐减少而趋康复。若痰饮不除,脏气虚弱未复,哮有夙根,触遇诱因又可引起哮喘再次发作,反复发作,致使正气衰减,疾病迁延,缠绵难愈。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不能平卧,烦躁不安,气急,气喘。
2.有诱发因素,如气候转变、受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哮喘史。
4.肺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哮喘如有继发感染或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可闻及粗大湿哕音。
5.血象检查:支气管哮喘,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二、鉴别诊断
哮喘需与肺炎喘嗽相鉴别。哮喘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多数不发热,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肺炎喘嗽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症,多数发热,两肺听诊以湿哕音为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时哮吼痰鸣,喘急倚息,以邪实为主。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口干舌红为热性哮喘;咳喘畏寒,痰多清稀,舌苔白滑为寒性哮喘。缓解期哮喘已平,出现肺脾肾三脏不足,以正虚为主。辨别哮喘虚实可从病程长短、全身症状轻重来区别,气短多汗,易感冒多为气虚;形寒肢冷面白,动则心悸为阳虚;消瘦乏力、盗汗面红为阴虚。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分辨寒热虚实、寒热夹杂分别随证施治。缓解期治以扶正,调其脏腑功能。由于哮喘的病因复杂,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除口服药外,雾化吸入、敷贴、针灸疗法,以及配合环境疗法、心身疗法可增强疗效。
三、分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
分析:风寒外束,痰湿阻肺。风寒在表,故恶寒无汗,鼻流清涕;痰湿内阻,阳气不能宣畅,故面色淡白;湿痰阻络,气道受阻·,故咳嗽气喘,吐白沫痰;痰气相搏,喉间可闻哮鸣音。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行气化痰,白芍药、五味子敛肺平喘。
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吼甚加地龙、僵蚕化痰解痉;气逆者,加代赭石降气;便秘者,加全瓜蒌通腑涤痰。
2.热性哮喘
证候: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喉间哮吼痰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外感风热,引动伏痰。痰热蕴阻,肺气失肃,故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外感风热,故身热面赤,咽红口干。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宜肺清热,杏仁、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降逆,苏子化痰,生甘草调和诸药。
喘急者加地龙、胆南星涤痰平喘;痰多者,加天竺黄、竹沥豁痰降气;热重者加虎杖、栀子清热解毒;便秘者,加全瓜蒌、大黄降逆通腑。
3.外寒内热
证候:恶寒发热,鼻塞喷嚏,流清涕,咯痰粘稠色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分析:表寒未清,内已化热。风寒在表故见恶寒发热,打喷嚏,流清涕;口渴引饮,吐痰粘稠色黄,便秘为里有痰热之象。
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生姜温肺平喘,生石膏清里热,生甘草和中,白芍、五味子敛肺。
热重者,加黄芩、鱼腥草清肺热;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桑白皮泄肺热;痰热明显者,力D地龙、僵蚕、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
4.肺实肾虚
证候: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动则喘甚,面色欠华,小便清长,常伴咳嗽、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分析: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痰热阻肺,肺气失宣,故咳嗽,喉间痰吼;肾虚不纳,故病程迁延,哮喘反复,动则喘甚。
治法: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山茱萸、熟地益肾,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
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诃子摄纳补肾;畏寒肢冷,加补骨脂、附片行气散寒;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补肾健脾化痰;发热咯痰黄稠,加黄芩、冬瓜子、金荞麦清泄肺热。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
证候:气短多汗,咳嗽无力,常见感冒,神疲乏力,形瘦纳差,面色苍白,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软。
分析:肺卫不固,脾运失调。肺主表,卫表不固故多汗,易感冒。肺主气,肺虚则气短,咳嗽无力。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健故纳差,便溏,失于充养则形瘦。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补气敛肺,茯苓、白术健脾补气,黄芪、防风益气固表,百部、橘红化痰止咳。
汗出甚加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止汗;痰多加半夏、天竺黄化痰;纳谷不香加神曲、谷芽消食助运;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便溏加山药、扁豆健脾。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动则气短心悸,腹胀纳差,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脾肾两虚,摄纳无权。脾虚失运则见腹胀纳差,大便溏泻。肾虚失纳,见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动则气短。
治法: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肾补阳,山茱萸、熟地黄补益肝肾,淮山药、茯苓健脾,胡桃肉、五味子、白果敛气固摄。
虚喘明显加蛤蚧、冬虫夏草补肾敛气;咳甚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菟丝子补肾固摄。.
3.肺肾阴虚
证候:面色潮红,咳嗽时作,甚而咯血,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红苔花剥,脉细数。
分析:肺肾两亏,阴虚内热。久病肺肾两亏,故消瘦气短,咳嗽时作,夜尿多。阴虚内热,故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手足心热。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麦门冬、百合润养肺阴,五味子益肾敛肺,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补益肾阴,丹皮清热。
盗汗甚加知母、黄柏、瘪桃干清热敛汗;夜间呛咳加百部、北沙参养阴止咳;咯痰带血加阿胶、白芍养阴止血;潮热加青蒿清虚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青龙汤口服液每次1支,1日2次。用于寒性哮喘。
2.哮喘冲剂每次1袋,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热性哮喘。
二、经验方
1.干地龙粉,每次3g,1日2次,装胶囊内开水吞服。用于热性哮喘。
2.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s。研细末,分成15包,每次1包,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热性哮喘。
3.生晒参60g(党参加1倍),蛤蚧(去头足)2对,麻黄ms,杏仁10g,炙甘草50g,生姜60g,红枣10g,白果肉so浓煎3次,滤清汁加冰糖g,收膏。每日早晚各1汤匙,开水冲服。用于哮喘缓解期以气短为主者。
三、外治疗法
白芥子、延胡索各21g,甘遂、细辛各12So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隔10天使用1份。
用时取药末1份,加生姜汁调稠如1分钱币大,分别贴在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贴2-4小时揭去。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3次,连用3年。‘
四、针灸疗法
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咳嗽痰多者,加膻中、丰隆。缓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每次取3-4穴,轻刺加灸,隔日1次。在好发季节前作预防性治疗。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重视预防,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应带口罩。尤其气候转变或换季时,要预防感冒诱发哮喘。有外感病证要及时治疗。
3.发病季节,防止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哮喘。
二、护理
1.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季要和暖,夏季要凉爽通风。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2.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进生冷油腻、辛辣酸甜以及海鲜鱼虾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诱发哮喘。
3.注意心率、脉象变化,防止哮喘大发作产生。
[文献摘要]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哮喘之症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而发,连绵不已。轻则用五虎汤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
《幼科释迷·咳嗽哮喘》:“大都幼稚,多吃咸酸,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壅道路,气息喘促,故多发于冬秋。必须淡饮食,行气化痰为主。禁凉剂,恐风邪难解也。禁热剂,恐痰火易升也。苏子、枳壳、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栀,皆治哮必用之药。”
[现代研究]
周明君.加味定喘汤治疗儿童哮喘例.新中医;(5):25
儿童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当祛邪,临床辨证虽有寒热之分,但以热性为多,治当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自拟加味定喘汤由(摄生众妙方》中定喘汤加生石膏、地龙组成。方以麻黄宜肺解表,开泄肺气;白果敛肺定喘,苏子、杏仁、法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加生石膏、地龙既能达到清泻肺热的作用,又能增强平喘止咳之功效。诸药合用,邪从表解,热清痰除,气道通畅,喘鸣自愈。以此方治疗例儿童哮喘;临床治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5%。
张湘屏.健肺丸防治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7(4):
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复发及其作用机理,采用扶正固本、活血通络法研制了健肺丸,观察儿童哮喘56例,并与酮替酚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组缓解期口服健肺丸(含黄芪、太子参、山药、肉苁蓉、当归、赤芍、莱菔子、威灵仙、甘草等组成,每丸含生药6s),3-6岁每次1-1.5丸,7—12岁每次2丸,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2-3个疗程为限。发作期加中药煎剂,热喘口服定喘方(炙麻黄6-12g,白果、杏仁、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僵蚕各10s,乌梅、甘草各3g);寒喘以定喘方去黄芩加细辛1-3g;水煎浓缩至-mL,分2-3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3天。对照组缓解期口服酮替芬,3-6岁每次0.5-lmg,7—12岁每次lmg,均每日2次,连服2-3个月。发作期各组均随访2年,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1.10%)优于对照组(60.0%),P0.01。血清1gA、1gG、E花环的含量用药后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肺阻抗血流图之波幅,在心肌指数明显增高(P0.01),而肺动脉压及肺外周阻力明显下降(P0.01),因而认为本晶可能通过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微循环障碍,以控制气道慢性炎症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防治本病复发的目的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