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症状 > 跟痛症的病因和治疗进展上 >
跟痛症的病因和治疗进展上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踝部疼痛症候群,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本文就其原因和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殷浩
来源:医学界骨科频道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踝部疼痛症候群,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发病因素有:足底跖筋膜炎、跟骨脂肪垫病变、跟骨滑膜炎、跟骨骨刺、神经卡压等。主要表现在行走痛,休息后缓解,或刚行走时不痛,稍后疼痛,症状反复发作。本文就其原因和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病因
1.跖筋膜炎
是引起本病最主要的因素,跖腱膜与足纵弓及跖趾关节关系密切,跖趾关节背伸时跖腱膜最紧张,跖趾关节反复屈伸,跖腱膜受到反复牵拉刺激,是导致跟痛症形成及产生疼痛的重要原因。跖筋膜是足底的重要结构,对维持正常足弓有重要意义。跖筋膜也是生物力学负荷比较大的组织结构。长期的负荷,特别是肥胖、运动劳损等情况下容易在足底跟骨附着部产生无菌性炎性损伤,诱发跟痛,跖腱膜的跟骨附着处常有明显的压痛点。
2.跟垫病变
跟垫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脂肪组织,其内部存在许多纤维组织将脂肪垫分割为微小间隔,纤维膜将脂肪球隔离开,形成蜂窝状结构。这种纤维结构能把脂肪组织固定在单个空间内,当受到压缩负荷时发生形变,产生吸收震荡从而保护跟部的肌肉、血管、神经以及敏感的骨膜。跟垫的这种机械保护作用与跟垫自身组织形态结构和机械特性密切相关。退变和损伤会引起跟垫脂肪组织和纤维间隔组织的破坏,造成足底的血管、神经、骨膜的慢性损伤和炎症,最终引起跟痛表现。
3.跟腱炎
部分跟痛症表现为跟腱止点,特别是跟骨结节处疼痛。跟腱炎主要内因是跟腱与距骨止点下2—6cm处是相对缺血部位,此处跟腱周径最细,易损伤。外因是跟腱过度受力和反复微小的损伤,或服用喹诺酮类药物、血脂异常、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都诱发此病。
4.神经性跟痛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神经卡压在跟痛症早期和顽固性跟痛症中起重要作用。胫后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可在踝管处发生卡压称为为踝管综合征,比较少见。足底外侧神经卡压处在足跨展肌和足底方肌之间。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为小趾展肌神经,该神经卡压是神经源性跟痛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有约l5%—20%患者慢性跟痛症状与该神经卡压有关。该神经在蹲展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之间和跟骨结节内侧缘近端容易卡压,特别是出现跟骨骨刺和足底腱膜炎时,更容易卡压小趾展神经骨膜支。跟内侧神经性跟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源性跟痛原因,可在踝管内、穿出屈肌支持带处及跟管内卡压。
5.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在跟痛症的意义倍过分夸大。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常可看到跟骨结节部大小不等的突起,这些突起常位于跟腱、跖腱膜、足底肌在跟骨结节的止点处。骨剌的产生会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炎症或受到压迫,引起疼痛。跟痛症是否与骨刺有关一直存在争议。最新研究发现,跟骨骨刺是提示跟痛症的独立信号,意味着跟痛症可能性明显增高,但跟骨结节骨刺基底部宽度、长度、朝向等指标与跟痛症的严重程度无关。
6.跟骨高压症
跟骨内不断增加的骨内压和血管淤血是跟骨高压症引起跟痛症的部分病因。跟骨主要由海绵松质骨构成,髓腔静脉窦较大,且处于身体最低处,当骨内静脉回流受阻,由于出骨皮质静脉没有静脉瓣,骨内血量很容易增多造成血液瘀滞,而跟骨髓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硬壳腔隙,不能自行缓冲调节,最终引起跟骨内压增高。
7.跟骨损伤
既往跟骨急性损伤后有一部分患者后跟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表现,其原因多是由于跟骨骨折足弓改变、跟垫损伤、足底受力分布改变、跟骨周围组织损伤等引起。跟骨骨折中有一部分为应力性骨折,在足部比较常见,易发生在跟骨距下关节后下部,患者表现为活动增加和地面变硬时明显,休息时疼痛不缓解。该骨折在运动员、军人和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与长期过度负荷和骨形成吸收失衡有关。
8.跟骨骨质疏松
部分跟痛症患者表现为足跟部酸痛,可为双侧,晨起时或休息后稍一活动时加重,充分活动后缓解,合并有腰背部疼痛,对于这一部分患者跟痛可能是由于跟骨骨质疏松引起。
投稿邮箱:yxjguke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
北京有什么好的医院是治白癜风白癜风能不能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