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危害 > 为何突增例解答amp新冠肺 >
为何突增例解答amp新冠肺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有临床诊断。平时诊断肺炎时,实际上病原学百分之二、三十要靠临床百分之七、八十来诊断。所以这次在湖北地区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前段时间我们主要靠核酸来进行确诊病例,但实际上有一大部分疑似病例按照临床表现都有:1、有流行病学史;、发热、呼吸道咳嗽、憋气的症状。然后进行查体检查临床特征,做CT影像后进行一个综合诊断。
核酸检测和CT影像有什么区别?哪个诊断比较重要?童朝晖:这些对临床医生来讲都不可缺少,要做一个综合判断,综合分析。要考虑核酸的相关化验,也要分析CT影像。作为一个呼吸科医生,作为一个临床危重症医生,我们要仔细询问病史,发现临床的蛛丝马迹,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临床查体,包括这次的核酸技术。CT影像既是放射科医生的专长,也是临床医生的看家本领,我们经常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所以要综合分析,不能强调某一个的重要性。(综合自湖北卫健委、上海市卫健委、央视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魏双等总结了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资料。他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与一般病毒性肺炎类似。
在症状方面,绝大多数(97%)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数伴有呼吸道症状,7%出现咳嗽、咳痰,59%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但也有很多患者具有非呼吸系统症状,41%存在乏力、肌肉酸痛,14%出现腹泻,7%出现头痛。
近八成(79%)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69%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减少。93%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69%的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水平增高。绝大部分患者肝肾功能正常。
作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外周血白介素-受体(IL-R)和白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增高,且危重型组重型组普通型组。
他们认为,IL-R和IL-6与传统指标(淋巴细胞计数和hs-CRP)相比,在预测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IL-R、IL-6表达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病情越重,表达水平越高,因此这两项指标有望用来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推测,IL-R和IL-6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和治疗靶点之一(如特异性抗体等)。
作者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以下6个典型的CT影像学征像(图1~6):(1)单发磨玻璃阴影(GGO);()多发外周带磨玻璃阴影;(3)铺路石征;(4)双肺斑片状GGO伴节段性肺实变;(5)双肺弥漫性磨玻璃阴影伴支气管充气征;(6)双肺大面积实变影伴小叶间质增厚。部分患者CT影像学可呈如下动态改变:(1)早期:病变局限,呈斑片状、亚段或节段性磨玻璃影,多伴有小叶间隔增厚;
()进展期: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累及多个肺叶,部分病灶实变,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有时会出现"铺路石征";
(3)重症期: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实变影为主,合并磨玻璃影,多伴条索影,支气管充气征。
在当前严峻的疫情下,推荐每例发热患者都做高分辨率CT(HRCT),而不是X线胸片,因为X线胸片常常会遗漏早期病变。当临床医师遇到快速进展性肺炎患者时,若患者HRCT具有上述较为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再结合感染风险和当下流行病学资料,对诊断-nCoV肺炎是很有帮助的。虽然不能仅根据影像学特征作出最终诊断,但临床和影像学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根据临床分型标准,9例确诊患者分为普通型患者15例,重型患者9例(其中1例为孕妇)和危重型患者5例(其中肺癌术后1例)。
在15例普通型患者中,有9例患者通过抗病毒+抗细菌+支持治疗,肺部病变明显或者部分吸收,病情缓解。
在14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7例影像学显示有明显的疾病进展,其中有例死亡。
来源:陈蕾,刘辉国,刘威,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9例临床特征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00,43:E.
推荐阅读——病毒性肺炎及-nCoV影像诊断思路新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影像总结病毒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oV)的CT征象新冠肺炎原来是这样被治愈的卡氏肺炎伴肺实质空洞性破坏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图谱--急性腹部右下象限疼痛的螺旋CT评估肩关节病变MRI解剖和诊断肩袖间隙的影像解剖及常见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汇总!!吐血整理欢迎大家投稿,联系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