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危害 > 新冠肺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及其常见不良反应 >
新冠肺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及其常见不良反应
年12月,中国湖北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相继蔓延至全国其他地区。疫情进展到今,暂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方法,相关人员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寻求针对该病毒有效的药物。下面将一一列举新冠肺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及其常见不良反应。
1.IFN-α临床应用:第七版指南中写入的是IFN-α,建议的给药剂量为成人每次万U或相当剂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雾化吸入。
不良反应:流感样症状是IFN-α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注射初期可同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骨髓抑制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此外,可导致或加重神经系统方面疾病(如抑郁、躁狂)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其他可能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荨麻疹等。
2.利巴韦林临床应用:第七版指南中建议利巴韦林成人每次500mg,每日2~3次静脉输注,疗程不超过10d,建议与IFN联合使用或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联合使用。
不良反应:利巴韦林主要临床毒性为溶血性贫血,使用期间需监测RBC及Hb变化。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不应使用利巴韦林,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使用利巴韦林会引起胸痛或呼吸困难。利巴韦林还可导致肝酶升高、电解质紊乱、高氨血症、胰腺炎等。
3.磷酸氯喹临床应用:第七版指南修改了磷酸氯喹给药剂量:18~65岁成人,体重超过50kg,每次500mg,每日2次,疗程7d;体重小于50kg,第1、2天每次500mg,每日2次,第3~7天每次500mg,每日1次。
不良反应:低剂量使用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消化道症状、皮肤不适等,大多反应较轻,停药后可消失。大剂量长期使用时,考虑治疗浓度范围极其狭窄,可监测血药浓度。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视网膜毒性及听力损害,有心脏疾病患者禁用磷酸氯喹。建议治疗期间隔天复查血常规、电解质及心肌酶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10天复查心电图。
4.阿比多尔临床应用:第七版指南建议的用法为成人200mg,每日3次,疗程不超过10d。
不良反应:阿比多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头晕,停药后好转。以及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心动过缓。
5.瑞德西韦临床应用:参考埃博拉病毒治疗,成人和青少年(体重≥40kg)的推荐给药方案为:第1天首次静脉输注200mg(维持30min以上),之后每天100mg维持9~13d,推荐疗程为10d。
不良反应:临床前安全性试验显示,瑞德西韦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风险很低。
6.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临床应用:第七版指南推荐(每粒200mg/50mg)使用方法为成人每次2粒,每日2次,疗程不超过10d。
不良反应:腹泻、恶心和无力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还可导致P-R间期延长,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总胆红素、TG、ALT、AST水平升高也有报道。
7.溴己新临床应用:溴己新静脉用药:成人每天1~2次,每次4~8mg,应注意溴己新与多种碱性药物有配伍反应,临床应单独给药。口服用药:成人每次8~16mg,每天3次。
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瘙痒等过敏样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14岁以下儿童可能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紫绀、皮肤过敏性症状、呕吐等。
第七版指南中明确提及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目前所试用药物的疗效,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及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药物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希望能有效地对抗病毒,又希望能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避免出现长期或者不可逆的不良反应。文字:张晶晶编辑:杜佳佳主编:孟祥云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