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病因 > 马文辉教授浅谈新冠肺炎的诊疗思路 >
马文辉教授浅谈新冠肺炎的诊疗思路
如果接触了新型肺炎患者、根据武汉病例四诊资料,部分患者来诊时出现轻微干咳,低热或不发热,乏力,周身肌肉酸痛,头痛,纳差,部分患者眼睛红,舌淡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滑。初期属于表部部证,方用葛根汤(或者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同时也可以作为预防处方。
葛根汤
葛根12g、桂枝6g、麻黄9g、白芍6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项背强几几,恶风,有汗或无汗,骨节疼痛。
温经解表。
葛根、桂枝。
表部部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4条、第31条、第35条选出。项背强几几是头痛项强的类证,本证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故见恶风、有汗或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疼痛。
表部部证的性质为表部寒热虚实俱在,治以温经解表,选用第31条葛根汤为主方。
方中桂枝汤、麻黄汤汤性俱在,葛根、麻黄治表阳,桂枝汤治表阴,方中以葛根、桂枝突出其治疗重点,故为主药,在表部难辦阴阳时,就用葛根汤治疗。
化热入里开始出现胸闷气短,甚则喘息,活动后加重,咳嗽,咳少许白痰或黄痰,四肢沉重,高热,烦躁,口干,口渴,纳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用大柴胡汤加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就是咱们的调肺胃汤。
调肺汤
柴胡15g、黄芩15g、苏子(代半夏)30g、川椒(代生姜)10g、党参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沙参30g、五味子10g、瓜蒌30g、罂粟壳5g、甘草10g、大枣10枚。
本方系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合生脉散加味而成。
1)小柴胡汤协调整体。
2)麻杏石甘汤加粟壳排痰定喘止咳。
气管炎均由炎症致气管分泌物增多刺激或阻塞支气管、气管,使之痉挛而咳嗽,甚至还出现喘息。“病久必虚”,咳嗽不除,久之即虚,虚则病又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肺病,在协调整体的前提下,首先要解决排痰止咳的问题。故选用了《伤寒论》第63条里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还用了一味粟壳。
石膏:主要含硫酸钙,其性辛凉。它一方面有抑制体温中枢的亢进而具解热作用,可清肺之实热;一方面石膏经胃酸分解后,变成可溶性的钙盐,经小肠吸收而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镇痉以及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并抑制气管分泌物的产生,以减轻或解除气管的刺激,从根本上减少痰量并止咳。
麻黄:舒张毛细气管,缓解气管痉挛而宣肺平喘。
杏仁:苦能降泄肺气,协助麻黄平喘。
甘草:原方是协助诸药的。但据药理研究,对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并且服药时能覆盖咽部发炎的黏膜,减少刺激而镇咳。
粟壳:解痉镇咳。有的病人咳嗽频繁剧烈,不但痛苦,而且消耗体力。对付这种咳嗽,可选用粟壳,其量以5g即恰到好处。这个量既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而镇咳,又不妨碍排痰。如用量过大,气管极度扩张,虽然咳一时止了,但无力排痰,反而以利作弊,有害于人。
3)瓜蒌:宽胸。
肺居胸腔之中,为了增强肺之呼吸功能,选用瓜蒌不但可宽胸,而且有润肺祛痰止咳的作用。
4)生脉散:加强心脏功能。
肺和心共同完成人体氧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交换作用。因此,治心要治肺,治肺也要治心。从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的运行是保持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气为阳,属于功能方面,是动力;血为阴,属于有形的物质,是基础。血液能够在脉管中周流不息,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另一方面,气又必须依赖于营血作为物质基础,才能发挥其动力的作用,即“血为气母”。总之,气和血即肺和心的关系体现了“阴阳互根”的道理。因此,不把心力调整好,肺的功能也难以维持。所以选用了《内外伤辨惑论》中的生脉散以增强其心脏的功能。并以沙参易麦冬,兼有养阴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在方中加半个梨煎服,润肺之力更佳。
小青龙汤加石膏治疗慢性气管炎效果也很好,但不宜长久服用是其缺陷。调肺汤则很平稳,可久服,效果又好。
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大泡、肺心病、慢性气管炎。
1)对于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律紊乱者,不可用麻黄,可用苏叶易之。
2)浸润性肺结核,可去麻黄。
3)五味子用量不可过大。
调胃汤
柴胡15g、黄芩15g、苏子(代半夏)30g、川椒(代生姜)10g、党参30g、陈皮30g、白芍30g、大黄10g、甘草10g、大枣10枚、。
本方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1)《伤寒论》第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原方有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共七味。是一个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的双解方剂。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咕而下利者的主方。方中生姜、半夏和胃以平呕;黄芩、芍药抑邪热以止利;枳实用以消痞;枣以生津;然后使轻芳之柴胡策外,沉雄之大黄清内,使阳明、少阳之邪而解。所以名大柴胡者,乃由协调基方加芍药、枳实、大黄扩大而称之。临床上为了解决发病多,适用面广的问题,仍用协调基方以协调整体,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取大柴胡汤中的枳实、芍药和大黄三味药,以解决胃病这个局部的问题。
2)枳实芍药散是《金匮》第条中的方剂,是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芍药和协调基方中的甘草相配名芍药甘草汤,出《伤寒论》第29条,在该证中是用来治“脚挛急”的。调胃汤使其缓解平滑肌紧张,以解除幽门痉挛而止痛止吐。
白芍:不仅是平肝缓急,解痉止痛的良药,又有养肝血、益脾阴之作用。
枳实:“有冲墙倒壁之力”,增加力量,能够增强胃肠的紧张度,以助消化。由于此药较缺临床多以陈皮代之。陈皮、枳实成分相似,都含有黄酮苷,完全可以代起来。如无陈皮,还可用七爪红代之。
枳实芍药散,是一对药,合用效果好,若单用一味药就不行。单用芍药,其作用重点在结肠,对结肠的病变可以选择它。芍药配上枳实,作用就移至心下了,可治心下满痛(即胃痛)。
3)大黄:有推陈致新的作用。据药理研究,本品所含之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使大肠的内容物易于排出,达到泻下通便的作用。通便则陈除,陈除而新生。调胃汤中大黄用量不可过大,以钱半为宜,多用泻甚而喧宾夺主。只有在胃脘潴留多时,才加大其用量。另外,大黄内含有蒽醌衍生物和鞣质,前者泻下后者收敛。大黄生用或入煎后下清热泻下之力大,熟用或先下,由于蒽醌衍生物多被破坏而泻下之力小,又因所含之鞣质不被破坏,甚或有收敛的作用。服用大黄,可能引起腹痛,不可害怕。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1)胃酸:加蛤粉30g。如不效,再加佐金丸(黄连、吴茱萸各5g)。
2)暖气:加代赭石30g。
3)太息:是肝气不舒,加瓜蒌30g宽胸。
4)纳食即泻者合甘姜苓术汤,加黄连。
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
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临床特聘专家,山西省名中医,山医院“首届名医”。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古代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经方联盟常委,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会社区卫生分会会长。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和中共山西省委“三晋英才”支持计划之“拔尖骨干人才”以及山西省科协“医学科学传播奖”等荣誉称号。是山西省卫生厅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医组成员。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西省科技厅重大专项1项,山西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2项,山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编学术著作11部,参编著作3部,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
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免疫病、肿瘤病、老年病、对心身疾病尤为独到。
“三部六病”远程会诊已开通,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