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病因 > ldquo食积咳嗽rdquo怎么 >
ldquo食积咳嗽rdquo怎么
传播:艾灸
刮痧
经络
穴位
养生
调理
健康
食积咳嗽,即“食咳”。因食滞痰积所致的咳嗽,好发于儿童,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除咳嗽外,多兼食积郁热的表现,且多数患儿先有食积表现,后引发咳嗽。
“食咳”的发病原因:一是脾胃虚弱;二是喂养不当。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或暴食暴饮,或恣食生冷、油腻、煎炸、辛辣等食物,导致脾胃被饮食所伤,饮食停滞,积而不消,形成食积。
食积咳嗽,我们可以试试这种艾灸疗法。
艾灸穴位
天突、膻中、肺俞(双)、定喘(双)、合谷(双)、中脘、脾俞(双)、胃俞(双)。
操作规程
1、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
2、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3、艾灸仪温灸:每穴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主治
咳嗽兼食滞者。症见咳嗽声重,痰多色白清稀,胸闷,纳呆,脘腹胀满,呕吐,舌淡,苔厚腻,脉滑数。
穴位详解
一、天突穴
此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所属经脉为任脉;
主调病症: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膈,瘿瘤等。
穴位图
二、膻中穴
此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所属经脉位任脉;
主调病症:咳嗽,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绞痛,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腹部疼痛,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等。
穴位图
三、肺俞(双)
此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穴位图
四、定喘(双)
此穴大椎旁开0.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经外奇穴;
主调病症:1.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2.落枕,肩背痛。
穴位图
五、合谷(双)
此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
主调病症: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歪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穴位图
六、中脘穴
此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所属经脉为任脉;
主调病症: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疳疾,黄疸,水肿。
穴位图
七、脾俞(双)
此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1.消化系统疾病: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穴位图
八、胃俞(双)
此穴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所属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
主调病症:1.消化系统疾病:呕吐,反胃,腹胀,腹泻,消化性溃疡,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2.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穴位图
“食咳”的特点
一是,咳嗽每于进食或感受外邪后发作,且以夜间或黎明为多(即五更咳),因寅时为肺经所主。
二是,食积咳嗽患儿咳嗽兼伴痰多,咳甚呕吐食物痰涎。
食积咳嗽,是由于脾胃与肺功能失常所致。脾主运化,散精于肺,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肺主通调水道,使水液正常输布和排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故咳嗽多伴痰涎壅盛。
掌握了“食积咳嗽”的病因以及特点,家长们在今后的喂养中应该更加注意,预防大于治疗,尽量避免宝宝因积食而造成咳嗽发热。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的